2010-08-03
星島日報
思言
電子書和3D電影的興起,無疑帶給我們更豐富的閱讀及官能享受,然而,有部分人卻未能受惠。根據政府統計處2008年底的一項全港性統計調查報告指出,香港約有122,600位視障人士,其中完全失明的更有11,400人。當我們興奮地討論和享用嶄新視覺體驗之際,是否留意和顧及到這班視障人士的需要?今天特意找來幾位失明者,細談他們「讀」書和「看」戲的最新發展。文:思言 圖:褚樂琪、被訪者提供
睇電影靠導賞員從旁描述
電影早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尤其新興起的3D電影熱潮,更成了最近的城中熱話。視力正常者可依賴影像獲取訊息,當電影�沒有對白的畫面,例如打架、接吻、拖手仔等交代情節的沉默動作,我們仍能看得津津有味。然而這些聲音停頓位,卻令視障人士「看」得沒趣。六十多歲的鄭惠瓊說:「有時在家聽電影,家人看得哈哈大笑,我卻聽不明白。他們只顧住笑,我也不好意思『每事問』,久而久之就提不了興趣。」以前無聲電影只有畫面時,要個講古佬從旁解畫;今日失明人士看電影,亦需要一個電影導賞員。香港盲人輔導會於去年開始推出電影聲音導賞計畫,培訓專業的導賞義工。當視障人士在享受電影時,義工從旁輔助描述,令他們投入故事情節。「自從失明之後,十三年來我能再次看到電影,是多麼興奮的事!現在看戲,我幾乎有九成明白。我跟家人聊起天,共同話題也多了,還互相分享不同的看法。這不但是個親子活動,亦讓我感覺與時並進。」鄭惠瓊說。
望戲院傷健共用
義工梁浩達談起電影導賞的準備工夫時說:「選電影方面,首先故事情節需要比較直述、節奏較慢;選好電影後,我起碼要看三至五次,考慮哪些情節需要加以解釋、在哪個戲位解說、用怎樣的方式表達、花多長的時間等等。」香港盲人輔導會的經理陳麗怡是計畫的推動人,身患弱視的她曾在美國生活多年,「外國的口述影像導賞在上世紀九十年已經開始,而香港較遲起步。」美國現有超過二百家劇院提供無障礙失明人士服務,失明人士只要帶上耳機,就能一邊聽預先錄好、與電影同步的聲音導賞,一邊與大眾欣賞電影。梁浩達繼續補充:「電影能豐富我們的生活質素。我們現逐漸揣摩電影導賞的技巧,走向專業化,希望日後香港的戲院也能做到傷健共融的畫面。」
不一樣的生活用品
在一切靠聲音和觸摸的世界,視障人士的生活具體跟我們有甚麼不一樣呢?觸摸發聲地球凸凹不平的地球儀表面給他們可觸摸的世界概念,然後用儀器筆點一點地方,便可朗讀出不同國家的概括資料。
發聲手表
細微至發音手表,也能幫助視障人士解決生活上的困惑。
點字電子記事簿
這猶如一般的Notebook,只不過沒有熒幕,文字輸出統統以點字顯示。
書本朗讀機
插入預先錄好的錄音書,失明人士通過朗讀機認識世界。
視障人士也要讀書
閱讀可以擴闊人類的知識領域,對失明人士來說,除了靠觸覺和聽覺外,「閱讀」就是他們認識和建構世界觀的途徑。十八歲的陳健伶,由出世那一刻起,就與色彩繽紛的世界無緣。「其實我不太喜歡『看』點字書,因為長時間摸點字,手指頭會很麻痹。」他指�手上像磚頭般大的點字書續說:「這相當於一本正常書籍的二十頁而已,若想借一本書,就得揹幾塊『大磚頭』回家,很不方便。」不想當「苦力」,又想閱讀如《哈里波特》等長篇小說,錄音書是不錯的選擇,「不過錄音書要義工額外幫忙,製作需時。平常聽聞有甚麼新書推出,都會感到很沒趣,因為我們很久之後才可以閱讀,總覺得與社會脫了節!」隨�科技日新月異,現時的讀屏軟件已能把電腦屏幕上的文字準確地朗讀出來,有效地為視障人士提供外界資訊。陳健伶露出燦爛的笑容說:「如果我們要看書的話,可以將書本一頁一頁地掃描入電腦,然後轉化為文字檔案,電腦便能朗讀了。」
一本書要一千多元
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碩士生盧勁馳,雙眼從十五歲開始退化,至今已失去七成視力。他非常熱愛閱讀,平時要把臉貼近書本,或拿放大鏡幫手才可看到文字。他說:「我們把書本內容轉化為電腦文字,其準確度只得七、八成,故我們需要找人校對,可這才叫人費神。我因學術研究,需要閱讀大量的參考書籍,曾有一次,聘請大學生為我校對一本書,時薪為四十一元,結果一本書就花了一千多元。」
陳健伶點點頭回應,他現在於普通學校讀高中,家人一頁頁地把他的教科書掃描、輸入電腦、校對,也得花上好幾十個小時,他無奈地說:「其實出版社本來就有電子版本,為何不能因特殊情況賣給我們使用呢?真的搞不懂版權這東西。」
那電子書的出現是個新轉機嗎?盧勁馳表示:「電子書已內設朗讀功能,相信能幫助我們獨立地走進閱讀世界。可是現時電子書的文字檔案共用性不高,在iPhone能發音的書籍,搬到Kindle就未必行。另外,電子書檔案的Format、字體設計等都有可能影響朗讀功能。」故他希望出版社在製造電子書檔案前,配合視障人士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