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10月13日星期一
【明報專訊】青光眼極難醫治,是因為視神經一旦死掉便難再生,港大最新研究發現,透過「抗體治療」,將抑制視神經再生的不良蛋白蓋過,視網膜節細胞在眼壓高的環境下,損傷率由20%大大減至只有約5%,同時增加視神經再生能力,若此療法數年後成功應用於人身上,便能改寫青光眼患者失明的命運。
暫限動物實驗 料兩年後造福人類
領導是項研究的港大醫學院解剖學系講座教授兼系主任蘇國輝解釋,由於研究成果暫仍限於動物實驗,估計要用兩年時間,研究其毒性和怎樣轉化給人類使用。他說,若要作臨牀應用,必須深入研究藥物劑量、如何注射入人類眼球、怎樣將有關抗體轉化成人類抗體、用藥療程要多久等,才能真真正正發展成治療青光眼的藥物。
「青光眼是中樞神經的病,視網膜內的節細胞死亡,以往治療方法只是為病人降眼壓,但視力也會慢慢變壞,因為節細胞會繼續死。現時的治療方向,希望做到神經保護。」蘇國輝說,他們在2至3年前與美國一間藥廠合作,針對能抑制神經軸突生長的分子LINGO-1,從抗體治療的方向出發。
神經生長因子保護視網膜
他們透過老鼠實驗,以激光減慢老鼠眼部的房水流動,令眼壓升高,視網膜內的節細胞隨之損傷死亡,一如青光眼患者面對的問題。研究人員將眼壓高的老鼠分為幾組,部分在眼底注入普通生理鹽水,部分則注入抗體治療藥物,兩周後,前者多達13.9%節細胞受損傷,後者只有不足2%;4周後,前者已損失多達兩成節細胞,後者損失約5%(見表)。
蘇國輝說,急性青光眼或急性視神經損傷可在兩周後令正常視網膜節細胞喪失凋亡至只餘下10%,此療法若成功應用於人身上,必然是青光眼患者的喜訊。
青光眼是本港主要的致盲疾病,香港眼科學會及香港眼科醫學院早前推算,本港約有10萬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青光眼。
除了抗體療法外,蘇國輝帶領的研究隊伍亦是全球首次發現一種名為「CNTF」的神經生長因子,可保護視網膜節細胞和促進視神經再生,目前美國已有藥廠就此作臨牀實驗,去年剛完成第一期人類臨牀實驗,證實安全。
■蘇國輝教授獲授予「何馮月燕基金教授席(神經科學)」
明報記者 陳佩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