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機會委員會通訊
視野無限寬
專題
視野 無限寬
驟眼看來,失明與新聞工作似乎沒有什麼關連。儘管如此,卻不阻礙他成為新聞從業員─一份連健全人士也認為極具挑戰性的專業工作。據悉全球現時只有四位失明新聞工作者在報館工作,其中一位就在香港。他究竟如何克服種種的困難?
一切從失明開始
Peter Kammerer於澳洲東北部城市圖翁巴(Toowoomba)出生,患有青光眼,眼內分泌液未能正常流動,令眼壓上升,導致視覺神經永久受損。若未能及時醫治,患者最終會失去視力。這病多見於50歲以上的人士,但Peter Kammerer自出生便有此病。他自小左眼便完全失明,右眼視力有限,至今已完全雙目失明。
由於眼疾,要多次接受手術,他錯過了很多課堂,成績也受到影響。Peter說:「我大部份的童年回憶都是在醫院接受眼部手術,在8年級時我接受了第14次手術。」那年他有6個月沒有上課。他抱怨說:「要不是這樣我的數學及理科成績就不會那麼不濟了!」
嘉言雋語
在分享會上, Mr. Peter Kammerer與學生分享了他的個人經歷,包括童年歲月、身患殘疾的感受、為達人生目標所跨越的種種挑戰、到訪超過四十個國家的遊歷及他的工作等。Peter認為人人都該享有平等機會,不應因為其殘疾而受阻,他更勉勵學生說:「不管難度有多高,我們應下定決心接受挑戰,向著我們揀選的目標奮鬥。每個人都應得到奮鬥的機會。」
人生轉捩點
數學和理科成績欠佳,Peter無法再冀望當工程師,於是他修讀了人文學科,人生的另一契機隨之出現。Peter不想當教師、圖書館管理員或研究員等工作,偶然地,他發現當地一間名為澳洲南昆士蘭大學的學院提供新聞學課程,這學科正好與他的興趣吻合。
Peter自小愛閱讀來消磨時間,他愛看歷史和人文社科類的作品,筆下文采日豐,繼而展開他的新聞工作之旅。
畢業後,Peter立即獲圖翁巴一間報館聘用。他在那裡完成見習訓練後,先後在澳洲兩個最大城市:悉尼及墨爾本的報館工作,後遠赴倫敦當自由撰稿人。至二十一年前來港居住後,便一直在《南華早報》工作。
Peter在《南華早報》擔任過副編輯、記者、國際新聞組主筆及專題作家。他說:「偶爾遇上一些我個人感到有興趣、或認為需要作深入報道的題目時,若時間許可,我也會寫專題特稿。」
資訊科技實踐平等
Peter利用發聲軟件協助他撰寫稿件、查閱電郵及上網。他說發聲系統的速率可供調較,由於他經常調快發聲速度,因此他能比視力健全的人更快速地工作。
科技打破隔閡
新聞工作是透過文字、圖片或影片與其他人分享所見所聞和體驗。對視障人士來說,選擇這門事業並不尋常。但任何人若決心要在這行闖一番事業的話,科技能幫上不少忙。一些軟件例如發聲系統或語音合成系統,可協助失明人士使用電腦,在他們打字時發聲,或讀出熒幕上顯示的文字。
Peter說:「有了發聲系統,我可接收到電腦上任何文字,包括電郵和網頁內容。由於我可把發聲系統的速度調至更快,因此我可比視力健全的人士更快速地工作。」失明令Peter進一步拓展了自己的寫作才華。目前他除了是《南華早報》的編輯外,每星期也在報章內撰寫專欄,廣受讀者歡迎。
擴闊思維
對於視障怎樣影響Peter的日常起居,和他如何克服每天面對的生活困難,同學們都十分好奇。Peter的親身解說,改變了同學對殘疾人士的看法,明白到殘疾人士不是旁人想像般無助。
他承認視障對工作有一定的限制。他說﹕「失去視力的確限制了我可做的事,因此我轉寫自己對某些議題的觀點,或替《南華早報》寫社評。我喜歡就一些重要議題如人權、氣候變化、再生資源及環保等撰寫專題故事。」
Peter在這些領域的貢獻獲得高度評價。他分別兩度獲得「香港最佳新聞專題寫作」獎項,又於2005至2007年間連續奪得「亞洲出版人學會」獎,並於2005年及2007年兩次獲得「國際特赦組織人權獎」。謙遜的Peter對自己的成就只是輕描淡寫,指幸好自己是逐漸失去視力,才有更多時間透過科技去適應生活。他認為那些天生失明卻發奮成材的人更值得大家尊敬,他們的故事更富啟發意義。
留下感動時刻
Peter的經歷,證明了失明人士也能實現理想並取得卓越成就,他令同學們明白並且相信,殘疾人士絕對值得享有平等的機會。深受感動的同學紛紛趨前要求與Peter合照。
勇闖高峰
Peter提到兩位使他十分欽佩的記者,雖然他們天生完全失明,但沒有因社會的偏見而卻步。Peter謙虛地說:「他們透過堅毅、決心和自我訓練,來證明自己的工作能力比得上任何人。這兩位失明記者絕對值得大家學習。對比他們,我的成就實在不算甚麼。」
Peter指,世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每個人都可能有某些不完美之處。他說:「殘疾對某些人來說影響不大;但對另一些人來說,殘疾令他們身心俱疲。」Peter認為人人都該享有平等機會,不應因為其殘疾而受阻,他更勉勵大家:「不管難度有多高,我們應下定決心接受挑戰,向著我們揀選的目標奮鬥。每個人都應得到奮鬥的機會。」
Peter與政要人物
Peter 訪問巴基斯坦總理 Mir Zafarullah Khan Jamali,他其後辭職,現為巴基斯坦曲棍球聯合會主席。
Peter Kammerer是由平等機會委員會舉辦的「無定型新人類」師友計劃的嘉賓導師之一。欲重溫各嘉賓導師的分享精華,請瀏覽平機會網頁 http://www.eoc.org.hk
同學的反思
“我覺得Mr. Peter Kammerer的分享十分發人深省。在我這個年紀時他便發現自己有視障,實在難以想像他當時是怎樣熬過來的;但如他所說,視障不等於世界末日。有了日新月異的科技,Mr. Kammerer能夠透過儀器和特別的電腦程式助他寫作,如其他人般照樣工作,真的令人佩服。
“很記得在討論環節的末段,Mr. Kammerer笑說如果他沒視障,便會選讀機械工程,因為二者在薪酬上確有差別。我對這話題也大感好奇,父母經常鼓勵我要找一份有合理和穩定收入的工作;但Mr. Kammerer反問我:「要多少錢才足夠呢?」這問題我可從沒想過,我肯定很多青少年朋友也沒有想過,他這一問,對我實在是當頭棒喝。我們從小到大都受「財富越多越好」的信念所薰陶,但越多真是越好嗎?我實際需要多少錢才足夠呢?Mr. Kammerer的問題真值得大家深思。
“Mr. Kammerer 強調他希望得到與健全人士一樣的同等對待。原來,Mr. Kammerer與其他人一樣有工作、有家庭,並對自己的生活感到滿足!
“Mr. Kammerer的分享不但擴闊了我對各項社會問題的視野,也讓我認識到擇業時的各種可能,實在獲益良多。
來源平等機會委員會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