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月7日星期三

全國眼科中心創辦主席林少明教授 為千百萬人帶來光明

聯合早報(2009-01-03)

● 鄒美琳

  三十年前,本地著名眼科醫生、眼科中心(鷹閣醫院)主席、新加坡國立大學眼科臨床教授、全國眼科中心創辦主席林少明教授為一個女病人動了一次手術,從此改變了她的一生。

  當年,林少明教授到盲人學校當義工,結識了18歲的少女羅海婭。6歲的時候,羅海婭因為發高燒後眼睛嚴重受感染,從此看不到東西。然而,與她接觸後,林教授發現羅海婭的右眼其實對光線有反應,並非完全失明,恢復部分視力的機會非常大。

  不過,羅海婭的家境貧寒,有時還得挨餓,根本負擔不起高昂的醫藥和手術費。林教授知道後,毅然決定免費為她動手術。

  手術非常成功,拆除紗布當天,羅海婭很緊張,睜開右眼的一刻,她興奮地說出家人渴望聽到的一句話:“醫生,我看得見了!”

  羅海婭出院後,右眼逐漸回復全部視力,開始適應重生的生活。然而,她之後與林教授逐漸失去了聯絡。

  二十年後,邁入中年的羅海婭終於與林教授重逢,還到他的診所給他一個驚喜。重見光明的羅海婭告訴林教授,她不但當了小學教師,也結婚生子,三個孩子已經13歲到20歲。此外,她積極提升自己,還考獲了新躍大學的英語與文學文憑,因此特地去找林教授,要向這位“恩人”表示萬分的謝意。

  後來,羅海婭接受了媒體訪問,這也讓林教授救人的故事首次曝光。當初完成這項手術後,報章也曾經刊登一篇封面新聞報導,為人低調的林教授當時特別要求媒體不要公開他的身份。

  其實,感激林教授的病患何止羅海婭一人。林教授多年來積極協助亞洲發展中國家推行救盲活動,讓成千上萬的病人獲益。早在上世紀80年代,他遠赴中國天津協助建設眼科培訓中心。該中心至今培訓了2500名眼科專科醫生掌握白內障顯微外科手術的現代技術,幫助因白內障問題困擾的病人恢復視覺。

  羅海婭的故事讓身為醫生的林教授非常有滿足感,但他認為醫生還能做得更多,那就是把醫術和知識傳授給更多年輕醫生。

  他說:“如果你成功完成一項手術時,你為一個人恢復了視力,但如果你教導數百名眼科醫生以低收費進行高素質的白內障手術,你可以讓百萬名病患重見光明。” 

問答錄

病人的笑容給我

最大滿足……

問:為什麼選擇修讀醫學?

答:當初考慮修讀法律或進入醫學院。我的父親是新加坡早期頗有名氣的律師,哥哥當時也是法律系學生,法律這門科系對我有一定的吸引力。

  日本佔領新加坡時期,我年紀很小,不到12歲,卻目睹了不少生離死別。當時,一名來自香港的牧師與我們住在一起,教我讀書,我因此從聖經上領略了有身體缺陷或患病者所受的苦,並且如何在出現奇跡後康復過來。這是激發了我最終選擇醫學的原因之一。

問:行醫路上最大的挫折或挑戰是什麼?

答:最大的障礙是無法治好或減輕病人的痛苦,我們必須接受醫學也有它的局限。

  不過,醫學的進展已經越來越迅速。白內障手術的巨大醫療發展更讓我驚歎。我剛開始行醫時,動過白內障手術的病人必須躺在病床上足足7天不能走動,如今動完這個手術的病人不但不用住院,併發症也大大減少。

  醫護人員面對的另一個挑戰是病人沒有經濟能力支付醫藥費。令人難過和遺憾的情況莫過於一些療法明明能夠讓病患康復,但對方卻基於經濟困境而無法接受治療。

  在政府設立新加坡全國眼科中心為病患提供優質眼科服務前,到我的診所求醫的病人如果沒有能力支付費用,我都免費為他們醫治;有一段時期,共有三分之一的病人獲得診所提供的醫療津貼。

  能夠協助國大醫院成立眼科部門和參與新加坡全國眼科中心及新加坡眼科研究所(SERI)的設立過程,我感到非常榮幸。很多人以為我出任新加坡全國眼科中心的管理職務時領取100萬元的年薪,其實我沒有領取任何薪水。

  第三個挑戰涉及醫德。醫護人員常面對的問題是:“我為病人盡了最大的努力了嗎?有沒有其他人可以做得比我好?新的手術是否有效?它會不會對病人造成傷害?”   

問:你如何克服這些挑戰?

答:首先,我們必須維持高水準的醫術,因此我經常與同事到外國考察最新的醫療方法,與此同時也不忘閱讀醫學雜誌和書籍來充實自己。

  此外,我把診所的10%總收入用來幫助有經濟困難的病患。一些病人無力支付住院費或麻醉師的費用,我都儘量與其他團體如獅子協會、新加坡扶輪社(Rotary Club)或醫院作出安排,由它們承擔或減少費用。

問:行醫這麼多年,什麼事情讓你感到最有滿足感?

答:每當我成功幫助病人恢復視覺,就是最有滿足感的時候。尤其當你除下病人眼睛的紗布,他臉上的表情和所展露的笑容,仿佛在告訴你他眼前的一景一物是多麼奇妙。這就是白內障手術上的迷人之處。

問:你認為醫學院年輕學生的價值觀和你那個年代有何不同?為什麼?

答:現在的年輕學生對現代事物較感興趣,很多人也認為金錢最重要,選擇行醫是為了賺錢。

  金錢在一個人的生命裏固然重要,但在醫學上它應該只排在第二位,排在首要位置的應該是給予病人優質的照顧。

問:醫生不可缺少素質是什麼?為什麼?

答:好的醫術和憐憫心。沒有醫術,他不能成為優秀的醫生;缺乏憐憫心和醫德的醫生則是危險的。很不幸的,這樣的醫生確實存在,但我們必須繼續積極培養醫德和醫術兼備的好醫生。

問:你期望你在書中的文章帶給年輕醫生什麼啟發?

答:我希望能夠激勵年輕醫生做到兩件事——維持醫學素質、以病人的利益為首要考量。

  如果能這麼做,我國的醫療素質和照顧病人的水平將會提高,尤其是對窮苦病人的照料。  

問:人們總認為醫生是一份收入豐厚的職業。你認為呢?

答:如果你是勤勞的好醫生,你會有不錯的收入。但若你想一夜間擁有百萬身家,還是別當醫生。

  這是因為非常富裕的病人屬於少數,多數需要你照料的病人都是貧窮的。總之,醫生不應該過度看重金錢。  

問:在你看來,新加坡醫療所面臨的最大挑戰是什麼?

答:醫藥費的上漲是一個主要問題,再來就是人口的逐漸老化。病人對醫生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他們要求最好的治療與護理。這是世界各地面對的挑戰,不只是局限於新加坡。

  隨著人均壽命延長,安樂死(Euthanasia)和預先醫療指示(Advance Medical Directive)是我們需要以開放和客觀的態度深入探討的課題。醫生需要進一步思考人口老化、慢性疾病病患、不治之症等問題,這是新加坡醫療體系將來會面對的爭論性課題。

問:你認為新加坡要如何克服這個難題?

答:我覺得衛生部長許文遠在鼓勵大家談論安樂死、人口老化、慢性病人、優質護理等課題方面做得很好。

  國務資政吳作棟曾經讚揚許文遠是新加坡有史以來最好的衛生部長,我非常同意這個說法,也希望許文遠部長能繼續為新加坡面對的醫療難題制定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