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8日星期二

職場大轉彎

讀者文摘 2009-12-01

擘畫經營

 

 

從前,許多人一生只從事一個行業,甚至受雇於同一個雇主;如今,不少人卻喜歡在人生的中段轉行,原因也許各有不同,但生活都變得更加精彩。

 

 

劉麗華 撰

 

 

 

張詩芬 ── 三十六歲,未婚從私人銀行業轉業,成為一家社會企業的副總經理。

 

 

我在香港科技大學念的是物理。一九九五年畢業後,投身商界,曾任職於Smith Barney、 美林證券、瑞士聯合銀行、摩根大通等知名企業,在摩根大通時更獲晉升,從事私人銀行業務,負責拓展台灣市場。工作了四年,卻始終不大喜歡斤斤計較的人際關係,工作熱誠漸減。二○○八年底辭去職務,給自己一年的時間嘗試其他工作。

 

 

今年一月,朋友介紹我參加「黑暗中對話」行政人員工作坊。「黑暗中對話」是一個社會企業,目標在於消除失明者和非失明者之間的隔膜和歧見,源自德國,在世界各地以特許經營方式拓展,剛於去年九月成立香港分公司。工作坊結束後,我留下來和分公司股東兼董事張瑞霖詳談。除了支持他們的理想,也覺得他們的事業頗具發展潛力,於是開始擔任「黑暗中對話」的義工。六月,張瑞霖邀我轉任正式職員,於是我正式成為他們的一分子。對我來說,這幾個月的變化很大。

 

 

我的薪水當然比不上從前,但工作和別人相處時更加自然。工作時間跟以往一樣並不固定,所以和父母相聚的時間仍然不多,可是無論如何,一家人每星期都會找一天共進晚餐。父母見我心情比以前愉快,工作對社會也有意義,因此,我雖然比以前更忙,薪水減少,他們卻不介意。

 

 

除了金錢上的報酬減少外,新工作在滿足感、個人成長、才能發揮、同事關係等方面,都比從前的工作要好。我從前任職的公司有既定方針和詳細分工,除非轉往其他部門任職,否則很難有新的發展。現在,我得和不同的人合作,包括失明者和培訓師,並要拓展業務、開發產品、培訓員工。

 

 

我工作的心態也起了大轉變。從前,我重視的是做生意,達到銷售目標;現在,我較重視同事、股東、客戶的福祉,務求實踐「黑暗中對話」的社會任務。

 

 

在銀行當別人的部屬時,我覺得老闆給我的薪水太少,並常常質疑他的處事方式;現在身為公司的領導人員,才知道公司管理階層要兼顧的事很多,逐漸明白以前老闆的為難之處。這對我個人成長十分重要。

 

 

在人生路上,我們往往嘗試新事物,一面摸索,一面前進。我在新工作崗位上日子還淺,但工作越來越覺順暢。目前公司規模小,我可以嘗試發展業務,發揮冒險精神,這是大公司所不容許的。

 

 

鄭志強 ──四十一歲,已婚從業務推廣轉行,成為外展培訓師。

 

 

我從二○○二年開始,擔任香港外展訓練學校的公司訓練課程教練,藉由戶外活動的訓練,促進企業員工的溝通和合作,協助企業發展。

 

 

大學時我主修市場學,畢業後從事推銷和市場業務工作。由於公餘做義工,我對青少年培育和社會服務產生興趣,開始考慮就業路上怎樣走下去。後來,我轉行當了三年半的議員助理,但對培育青少年的工作仍然念念不忘。

 

 

二○○二年,我憑�過去的義工和培訓經驗,應徵香港外展訓練學校工作。

 

 

第一次面試令我覺得工作充滿挑戰:除了要顧及學員安全、戶外環境、天氣情況外,還要促進學員個人以及團隊的成長和發展。作為教練須符合各種嚴格的要求,工作時間也很長,一個課程往往連續數天。

 

 

第二次面試包括從早到晚的跑步、游泳等體能測驗以及處理突發事情能力的測試。最初,我有點懷疑自己適不適合這份工作,但面試喚起了我的興趣,也證實了我的能力。

 

 

外展訓練是要學員在陌生環境,發揮他們的經驗,激起個人和團隊的潛力,重點在「人」的發展,這正是我渴望的工作。外展訓練的學員由十多歲至五十多歲,來自不同行業,有不同的背景和能力。在學員應付挑戰和解決難題的過程中,我看到他們的轉變和成長,感到十分欣慰。

 

 

我是扶輪社成員,過去三年,曾到多個國家參加會議和訓練。這些活動大部分是自費參加,對我而言是一種投資,既有助於自己學習、成長,又可利用所得知識,推動香港外展工作。戶外教育和歷奇訓練,除了康樂、運動、教育等培訓,還可以應用於治療。香港的外展業只在起步階段,仍然有待拓展。

 

 

 

香港外展訓練學校是非營利團體,所以我的薪水不怎麼高。工作時,我因和學員一起,有免費膳食。學校每年給我十一天在職訓練和海外培訓機會。我深愛現在的工作:每天早上五時後起床,六時集合,晚上九時活動完畢,作息有序,生活健康。我也愛宿舍前壯觀的海景。

 

 

加入外展培訓工作兩年後,我成家立業,但由於培訓課程不少以五日四夜或七日六夜為期,經常不能回家。幸而內子很支持我的工作,沒有怨言。過去,我只求做個優秀的體驗教育培訓工作者;現在,我還要做個好丈夫。

 

 

為何轉行?

 

 

被動原因:市場轉變迅速,職業發展道路已變得模糊不清。過去員工從事某行業拾級而上的規律,逐漸消失。有些員工在一家公司工作久了,不自覺地眛於形勢,跟不上市場變化,最終遭到裁員。此外,還有一個殘酷現實:上市公司宣佈裁員,股價往往便會上揚,裁員於是成為一些公司短期修訂經營策略的手段。

 

 

主動原因:以前,大多數家庭由男性獨自挑起經濟重擔,不少員工一生為同一位雇主服務;現在,一般均為雙薪家庭,經濟上壓力較輕,有了儲蓄之後,或會轉而從事他們真正喜歡的職業。此外,現代人壽命普遍較長,不一定六十五歲退休,甚至不會退休,因此會提早規畫,或只工作半天,以保持身心健康。

 

 

跨國集團的管理顧問李嘉樂說:「現代人不輕言退休,覺得工作本身就是生活一部分。若退休,會失去與他人交往的機會。」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金智英認為,員工比以往注重「非物質價值」,例如個人的成長和快樂。文中所述兩位受訪者轉行,薪水是減少了,但他們珍惜非物質的回報。這現象在富裕的地方日漸普遍。

 

 

「可轉移技能」最重要

 

 

李嘉樂認為,員工要轉行,必須具備「可轉移技能」,即其他行業都用得�的技巧、能力,並須適應不同環境。以往員工多從事單一性的工作,如今則多參與有期限的任務。單一工作較注重技能,有限期的任務則講究團隊合作,參與者往往來自不同單位,所以具備專業工作以外的技巧至為重要,包括人際關係、情緒商數(EQ)、團隊精神、發問和分析能力、演說技巧和說服力等。李嘉樂說:「今天,大學�所教授的知識很快過時,員工必須懂得怎樣迅速吸收新知,最好還能說多種語言。」

 

 

飽經訓練

 

 

多年來,我在巴西聖保羅市的鄉間擔任地區業務主任,手下的工作團隊清一色都是男性。今年初,我收到公司的指示,要增加一名業務員,擴展業務範圍。

 

 

我面談了幾個業務好手之後,錄取了其中一人。最後,我問被我錄取的那個年輕人:「你對於必須接受女上司發號施令,有什麼感覺?」他笑�回答我:「我覺得跟在家一樣!」 Elisabeth Paz de Freit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