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0月15日星期三

視障舞者讓城市吹拂輕風

明報 2008-10-08
A28 Emily 社會 By 彭碧珊


秋風輕拂的周日,屯門青山灣沙灘一角罕有地被圈成舞台。12 名舞者穿上鮮黃嫩綠的衣服,隨着現場管樂赤足跳動,時而張手轉身,時而一字排開。也許弄潮兒不會發現,其中有5 名舞者其實是失明人士,他們在表演過後聽到掌聲,即使沒有眼神交流,你也知道其笑容是從心而發。

視障健視共舞籲關注屏風樓經過首場表演,這個由健視及視障人士組成的非牟利藝術團體「微風吹」,將於本月尾由海邊跳到鬧市,在銅鑼灣駱克道再次起舞。該藝團於2001 年成立,藝術總監暨編舞者吳詩韻希望舞者可像微風一樣,穿過層層的屏風樓進入市區,讓港人感受到久違了的清風。然而,視障人士連前後左右都難分,何以能像風一樣來去自如?

「表演者跳的是現代舞,肢體動作較自由,我相信,每個人都有平等機會去探索藝術世界,透過跳舞去溝通、創造和表達,用身體語言去打破局限。」吳詩韻是2004 年香港舞蹈年獎得主,她教導視障人士跳舞時,會先牽着他們的手到跳舞室走一圈,讓他們對空間大小有基本概念,然後讓他們跟隨音樂節奏起舞。

吳詩韻續說︰ 「讓我驚喜的是,有些視障人士開始練習時,對跳躍、滾地一類幅度較大的動作不敢放膽做,但經練習後能漸漸衝破心理障礙,其實當健視的人被蒙了眼,也會有類似表現。」「只要腳尖在沙灘跳動,人人都會留下足迹。

」憑着這個信念,吳詩韻決定將舞台設定為大自然,讓人們放下對殘疾的偏見,以風為主題的3個舞蹈小品分別是《風本》,以舞者的身體比喻為風;《風動》即舞者身體感應着風;《風言》則以邊念詩邊跳舞來表達流動的風。

50 歲的祝宗壁跟太太首次在風中起舞,二人同樣失明,他們認為跳舞不難,最大挑戰是赤足在高低不平的沙灘上跳動,體力消耗比舞蹈室多出一倍。

7 月開始練舞的祝宗壁說:「我小時候有夜盲,視野很窄,初時以為每個小朋友都是這樣,後來視力逐漸失去,到1986 年被確診為失明。」年輕時喜歡打麻將、行山和跳舞,失去視力令祝宗壁人生樂趣大減,後來經友人介紹下,於2001 年加入「微風吹」,他笑說: 「初學自由舞時,感到很異相,經導師訓練下,身體逐漸變得柔軟靈活,愈跳愈好玩,跳高、滾地也不怕醜。」後來他介紹患有黃斑病變的太太加入舞團,成為是次表演的一對視障夫婦。

舞蹈監製陳志勇為健視人士,兼任表演者的他說,以前與視障人士一同練舞,會特意閉起雙眼感受對方的處境,有時會在旁人跳舞時輕觸對方肢體,幻想其動態,再開眼與失明人士一同重跳一次,發覺動作雖有些許差異,但感到十分特別,原來不依靠視覺發揮,會有另一番體驗。


申請公眾泳灘表演耗兩月

談及申請公眾泳灘作為表演場地時,他坦言並不容易,「首先舞團的音樂為現場奏樂,不設擴音器,但向康民署申請時,亦被多次問及表演方式會否造成滋擾,花了兩個月才申請到戶外場地,在香港讓藝術表演走入群眾,並非易事」。

一班舞者在青山灣等泳灘演出後,會以透明膠袋盛載有形的貝殼、泥沙,以至無形的海風,演變成下一輪鬧市演出的布景道具。下次途經熙來攘往的商業大街,看到乘「風」而來的貝殼及泥沙,或可嘗試停步用心欣賞。


明報記者彭碧珊

明報 2008-10-08
A28 Emily


微風吹小資料提倡平等發展藝術潛能

「微風吹」由視障和健視的藝術愛好者成立,以形體舞蹈及觸覺藝術為基礎,加入不同藝術元素增加創作多樣化。藉着展覽及演出,微風吹提倡所有人都能在藝術領域得到平等發展。編舞者吳詩韻過去曾多次教導殘障兒童跳舞,令他們發展身體其他潛能。是次舞蹈巡迴表演,是為了打破人們既定的欣賞形式,重新感受大自然氣息。藝團將於10 月底在長洲東灣泳灘演出,同日下午接着到市區表演(見上表)。